遲的笔顺
遲的意思
遲迟
chíㄔˊ基本解释
①慢,緩。~緩。~笨。~鈍。~疑。~重( zhòng )。~滯。
②晚。~到。~暮,~早。推~。延~。
③姓。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形聲。本義:慢慢走。
2.同本義。泛指慢walk slowly; slow。
遲,徐行也。 —— 《說文》遲,緩也。 —— 《廣雅》廢徹不遲。 —— 《詩·小雅·楚茨》行道遲遲。 —— 《詩·邶風·穀風》遲歸有待。 —— 《易·歸妹》陵遲故也。 —— 《荀子·宥坐》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遲徐(緩慢);遲滯(緩慢阻滯)
3.遲鈍;反應慢,不靈敏slow; obtuse。
料事同而遲速不同。 —— 魏源《默觚下》周少言重遲。 —— 《漢書·杜周傳》。注:「謂性非敏速也。」
4.遲疑;猶豫hesitate to。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5.晚late。
遲,晚也。 —— 《廣雅》湯降不遲。 —— 《詩·商頌·長髮》
他來遲了;遲疾(太晚,耽擱太久)
6.早 early。
遲旦(黎明,清晨);遲明(黎明,清晨)
7.長久long。
昭假遲遲。 —— 《詩·商頌·長髮》
遲久(長久)
遲迟
1chíㄔˊ详细解释
形
1.缓、慢。
事不宜迟、说时迟,那时快。
2.不灵活、不敏捷。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迟钝。
副
◎晚、不早。
姗姗来迟、迟到。
动
◎犹豫、延缓。
唐•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迟疑不决。
名
◎姓。如古时有迟任。
遲迟
2zhìㄓˋ详细解释
动
1.等待、期望。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南朝宋•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2.一直到、等到。
《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高祖吕皇后传》:“迟帝还,赵王死。”《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郃传》:“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
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28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4頁,第1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48頁,第17字
古文: 邌
音《唐韻》:直尼切;《集韻》、《韻會》:陳尼切;《正韻》:陳知切,𡘋音墀。
《說文》:徐行也。
《廣韻》:久也、緩也。
《詩・衞風》:行道遲遲。
《禮・玉藻》:君子之容舒遲。又,〈孔子閒居〉:無體之禮,威儀遲遲。〔註〕緩而不迫也。
例又,委遲,迴遠貌。
《詩・小雅》:周道倭遲。
例又,《韻會》:棲遲,息也。
《詩・陳風》:可以棲遲。
例又,姓。
《書・盤庚》:遲任有言。〔註〕古賢人。又,尉遲,複姓。
音又,《廣韻》、《韻會》:直利切;《集韻》:直吏切;《正韻》:直意切,𡘋音稚。
《廣韻》:待也。
《後漢・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又,〈趙壹傳〉:實望昭其懸遲。〔註〕懸心遲仰之。
例又,遲明,卽黎明。
《前漢・高帝紀》:遲明,圍宛城三匝。〔註〕遲,未也。天未明之頃也。〈衞靑傳〉:遲明,行二百餘里。〔註〕遲,待也。待天欲明也。
音又,《正韻》:欲速而以彼爲緩曰遲,使彼徐行以待亦曰遲。
《荀子・修身篇》:遲彼止而待我。
例又,乃也。
《史記・春申君傳》:遲令韓魏歸帝重于齊。〔註〕遲,猶値。値,猶乃也。
例《韻會》:遅遟𨒈𡘋同。
注解
〔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遲〕字拼音是ch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犀。
〔遲〕字造字法是形聲。本义是慢慢走。
〔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í] ⑴ 慢,緩⑵ 晚⑶ 姓。
遲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直尼切頁碼第53頁,第29字續丁孫
遲
 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𨒈
 遲或从𡰥。
遲或从𡰥。
遟
 籒文遲从屖。
籒文遲从屖。
附注徐灝注箋:「孔廣居曰:古文當从尼。漢《三公山碑》『愍俗陵迡』、《李翎碑》『棲迡不就』可證。遲訓徐行,从尼義近。古文𨒈从𡰥乃傳寫之譌耳。《玉篇》𨒈作迡。」按:甲骨文正作迡。金文同《說文》籀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纒伊反頁碼第155頁,第4行,第2字述
 徐行也。從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徐行也。從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反切………頁碼第155頁,第5行,第1字述
 籒文遲從屖。
籒文遲從屖。
反切………頁碼第155頁,第5行,第2字述
 遲或從𡰥。
遲或從𡰥。
鍇注臣鍇曰:「𡰥,音夷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直尼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87頁,第6字許惟賢第129頁,第1字
 徐行也。
徐行也。
段注今人謂稽延爲遲。平聲。謂待之爲遲。去聲。
从辵。犀聲。
段注直尼切。十五部。
詩曰:行道遲遲。
段注《邶風》文。毛曰:遲遲,舒行皃。
 遲或从𡰥。
遲或从𡰥。
段注按此字疑後人因《楊雄傳》而增也。《甘泉賦》曰:靈遟𨒈兮。說者皆云上音棲,下音遲。𨒈卽遲字也。然《文選》作迉迡,與《漢書》異。《玉篇》、《汗𥳑》亦皆作迡。《集韵》引《尙書》迡任。又未必眞壁中古文也。
 籒文遲。从屖。
籒文遲。从屖。
段注兼會意形聲也。《五經文字》曰:今从籒文。謂唐人《經典》用遟不用遲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徐行,引申為延遲,又引申為待,遲明,待天明也,黎明亦然。
引申為待。
徐行也。引申為延遲,又引申為待,遲明,待天明也。黎明亦然。
白话解释
迟,缓缓行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犀”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行道迟迟。”,有的“遲”采用“
”作边旁。遟,籒文的“遲”采用“屖”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彳、屖聲;金文從辵、屖聲;戰國文字從辵、屖省聲(「屖」省為「辛」),或從辵、尸聲(尸下二橫畫為飾筆);篆文從辵、犀聲,或體從辵、尸聲,籀文從辵、屖聲;隸書從辵、犀聲,或從辵、屖聲;楷書從辵、犀聲。此字字形變化甚多,從「彳」、從「辵」為義符,表示與動作有關;從「屖」、「尸」、「犀」為聲符,但從「屖」有兼義功能,從「尸、犀」則沒有兼義功能。依《說文》,「屖」字本義為「遟也」,與「遲」字的「遲緩」義相同,因此有兼義功能。「尸」字本義為「陳也」、「犀」字本義為「犀牛」,二字都和「遲」義無關,因此沒有兼義的功能。今楷字既作「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遲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2頁,第19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52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2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72頁,第9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67頁,第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30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408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01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51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42頁,第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72頁,第14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551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502頁【補遺】第1636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201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55頁【崇文】第6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07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84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40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92頁,第3字 | 
遲字的翻译
- late, tardy; slow; delay
- spät , spät
- tard, en retard, lent
遲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